假期焦慮:為什麼放假了,我反而更焦慮?
當學校放暑假、公司安排特休,大家都在計劃旅行、聚會與休息時,你卻感到一種說不出口的壓力與焦慮嗎?明明應該是放鬆的假期,內心卻像被什麼卡住般難以真正休息,甚至比工作日還更焦慮——這就是所謂的「假期焦慮」。
你以為只有你會在放假的時候感到焦慮嗎?事實上,「假期焦慮」是一種越來越常見的心理現象。當我們終於從忙碌的工作或學業中抽身,本該感到放鬆,卻反而經歷空虛、罪惡感、失去方向感,甚至擔心「休息太久是不是浪費時間」。
這樣的情緒並不罕見。根據國際研究,許多現代人在長假期間反而會感到焦慮或失落,特別是當他們習慣將價值感與「生產力」綁在一起時,更容易在假期中失去重心。加上社群媒體的「快樂展示效應」,更可能引發比較與自我懷疑。
假期焦慮不是一個人的問題,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共鳴。如果你也有相似的感受,請記得,你並不孤單,而這些感覺背後,其實蘊藏著你對生活品質與內在安定的深層渴望。
假期焦慮是什麼?

「假期焦慮」是指在休假期間或休假前夕,感受到壓力、煩躁、無法放鬆,甚至伴隨罪惡感的心理狀態。這種現象在現代生活中越來越普遍,不論是學生、上班族,甚至是家庭主婦,都可能經歷過「放假卻不快樂」的矛盾情緒。
常見的假期焦慮症狀包括:
- 明明是放假的日子,卻總覺得該做點什麼,無法靜下心來
- 對休假時什麼都沒做的自己感到罪惡、煩悶
- 對沒完成的工作或進度感到愧疚
- 害怕空閒導致的孤單或無意義感
- 社群媒體滑一滑就焦慮:別人過得好精彩,我卻很無聊
- 對假期行程安排感到壓力或過度焦慮
為什麼我們會在放假時感到焦慮?
1. 現代人過度連結於「生產力」與「價值感」
在高壓的生活中,我們常常將「有產出」等同於「有價值」。當放假讓我們從忙碌的日程中抽離時,卻也在無形中觸碰到內心對「沒在做事就等於懶散或無用」的深層信念。
2. 社群媒體的比較焦慮
滑Instagram、Facebook時,社群媒體上充斥著旅行照、美食、聚會動態。當我們看到別人過得「精彩又豐富」,無論是職涯成就、感情進展、外貌自拍,這些看似美好畫面,容易讓人產生「大家都過得比我好」的錯覺。但其實,我們接收到的多半是他人經過美化的生活片段。與此同時,我們卻無法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有相同的充實感,焦慮與自我懷疑就容易悄悄蔓延。
3. 面對自己與關係的空白時刻
假期讓我們有更多時間能與自己獨處,與此同時,內心可能會浮現許多平時被忽略的情緒或未處理的關係問題。例如:孤單感、對未來的不確定、親密關係的摩擦等,這些都可能在放鬆時刻浮出水面。
4. 高期待 vs. 現實落差
許多人對假期有高度期待,但當實際經驗無法與幻想中的「完美假期」對齊,落差感就容易引發情緒低落與自我否定。
假期焦慮不等於你有問題,它其實只是一種提醒
假期焦慮並不代表你「不會休息」,也不表示你不夠正向樂觀。它可能只是提醒你,過去生活節奏過於緊繃,或者你對自己的要求太高,以至於難以真正放鬆。它也可能透露你渴望更有品質的生活方式與自我照顧。
我們可以怎麼照顧自己?

🌿 1. 允許自己「什麼都不做」
放假不一定要有計畫、要生產內容、要完成目標。有時候,真正的休息是讓自己放下「應該」,學習與空白和平共處。
📱 2. 減少使用社群媒體,保護心理界線
試著減少滑手機的時間,特別是在心情不佳或感到空虛時,要避免陷入無意識的比較。也可以主動追蹤一些正向、療癒的內容來調整心情。
📅 3. 設定「不會有壓力」的小目標
如果你是一個要對生活有所規劃,才能感到安心的人,建議你可以設定幾個簡單的假期目標,例如「每天閱讀30分鐘」、「寫一封信給自己」、「散步三次」等,不求效率,只求感受。
🧠 4. 練習正念,與當下連結
透過呼吸練習、正念散步或簡單的冥想,讓自己回到當下。當你專注於當下正在發生的事,而非未完成的待辦事項時,焦慮自然會緩和。
🤝 5. 與心理師一起探索這份焦慮
假期焦慮有時反映的是更深層的心理狀態,比如對自我價值的懷疑、對人際關係的焦慮、或長期壓力累積下的疲憊。如果你發現這樣的情緒反覆出現,影響生活品質,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是非常有幫助的。
放假,不只是讓身體休息,更是給心靈一個喘息的機會
當我們學會不再強迫自己「假期一定要快樂、有產出、有意義」,就能比較自由地與當下的情緒共處。焦慮可能仍會出現,但我們已經有能力接住自己。
放假的價值,不在於做了多少事,而是在於你是否能從中感受到自己被照顧、被理解,並且被允許好好地休息。
采靈祝福您,有個舒適愉悅的假期ღ

官方LINE:https://lin.ee/qR6CQy1
諮商預約表單:https://forms.gle/9XWt68Cd7osfKmi78
地址:桃園市楊梅區楊新北路162號
電話:03-4855730 (分機10)
采靈心理諮商所,陪您重拾神采飛揚的心靈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