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他從來不說愛我,也不太擅長擁抱。但當我加班到深夜回家,總會發現餐桌上有他留下的便當。」
對許多人來說,父親像是一座沉默的山。他不輕易流露情感、不習慣表達愛,也很少談論自己的壓力與脆弱。但這不代表他不在乎、不關心。父愛常以一種「靜默而穩定」的形式存在,這種愛或許不擅長用言語表達,卻總能在日常的某個角落被感受到。
一、不善表達,並不等於不愛
在華人文化裡,父親的形象常常與「威嚴」、「堅強」、「沉默寡言」畫上等號。許多爸爸從小就被教導要堅強、克制情緒,將愛藏在行動中。這種文化下長大的父親,很少學會如何說出「我愛你」、「我在乎你」、「你今天還好嗎?」這類溫柔的話語。
但他可能會在冬天幫你加滿熱水瓶、下雨天默默開車去接你下班、你失落時不說什麼卻陪你吃一碗熱湯麵——那就是他的愛。這種「功能性的關心」可能看起來不像我們熟悉的「情感性支持」,卻是在他的能力與文化脈絡中,最能表達愛的方式。
✔ 父親的「隱形支持」常見表現:
- 不擅長說話,卻在關鍵時刻站在你這邊
- 習慣透過工作、賺錢來表達對家庭的付出
- 在孩子人生重要階段默默支持,例如搬家、考試、升學等
- 不主動親近,但一旦你開口,他永遠在
這樣的父愛,或許不像母愛那麼溫柔而具體,但卻可能同樣深沉有力。
二、這樣的爸爸,其實也有他的傷與孤單

我們常說「男人有淚不輕彈」,這句話可能從他年輕時就深植於心。許多爸爸從來沒被教導如何正確表達情緒,也習慣將自己的情緒壓在心底,覺得「我不能這麼軟弱、不能這麼情緒化,否則怎麼扛起一家之主的責任?」
這種長期壓抑情緒與壓力的模式,可能導致他在家庭中情緒表達困難,也容易因壓力無法宣洩而出現失落、暴躁、甚至身體疾病的反應。父親也是人,也會累,也會需要被理解與支持。
✔ 父職角色的壓力來源可能包括:
- 對「經濟支柱」角色的高度自我期待
- 來自社會、家庭對「堅強父親」的刻板印象
- 難以與子女建立情感連結所產生的挫折感
- 被忽略的情緒需求與身心壓力
讓我們試著了解爸爸的「不說」,可能是因為他不知道怎麼說,或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,「說」從來不是被允許的。
三、作為子女,我們可以怎麼做?

我們無法改變父親過去所承受的社會文化期待,但我們可以透過調整自己的期待與互動方式,來創造新的情感連結。主動給予關注、嘗試用爸爸熟悉的語言互動、適時表達感謝,都是幫助我們和父親拉近距離的方法。
✔ 建議與爸爸互動的心理練習:
- 觀察行動中的愛:找出爸爸愛的表達方式,學習用他的語言去理解他的心意。
- 適度主動示好:從小事開始,例如一起吃頓飯、詢問他的近況,慢慢建立互動的頻率。
- 說出你的感謝:即使爸爸不回應,你的一句「謝謝你一直都在」也許能悄悄溫暖他。
- 減少責怪,增加理解:放下「他為什麼不這樣做」的批判,轉為「他為什麼只能這樣做」的同理。
如果父親已經不在身邊,我們也可以透過回憶、書寫、心理療癒等方式,重新整理這段關係的意義與遺憾。
四、愛,是可以慢慢練習的
父親節不只是給爸爸一份禮物或一頓大餐,更是一個提醒:我們可以開始練習與爸爸建立新的連結。也許是一次對話,也許是一段訊息,也許是一個擁抱——讓爸爸知道,即使他不說,我們都知道,他在乎、他愛我們。
同時,也請不要忘了:父親也值得被愛、被照顧、被聽見。他不是超人,而是一個也曾經是孩子的男人。
💡 結語:讓愛被看見,哪怕它不說出口
愛的語言有很多種。有些人擅長用說的,有些人擅長用做的。父親的愛,也許不是我們最熟悉的那一種,但只要我們願意用心感受,就會發現,它其實從未缺席。
在這個父親節,願我們都能看見那些被包裹在沉默裡的深情。
如果你曾經在與父親的關係裡感到遺憾、困惑或想要拉近彼此的距離,卻不知該如何開始,歡迎與我們聊聊。采靈心理諮商所提供安全、溫暖的空間,陪伴你梳理情感脈絡、療癒未被說出口的情感,也幫助你在關係中重新找到理解與連結的可能。
有些愛,雖然不說,卻也值得被理解、被回應,被療癒。

官方LINE:https://lin.ee/qR6CQy1
諮商預約表單:https://forms.gle/9XWt68Cd7osfKmi78
地址:桃園市楊梅區楊新北路162號
電話:03-4855730 (分機10)
采靈心理諮商所,陪您重拾神采飛揚的心靈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