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模式切換|重新上緊發條:從假期狀態切換到工作模式的心理調適

目錄

長假過後回到辦公室,明明休息過卻依然疲憊;腦袋空空、心情煩躁,連開啟電腦都覺得困難重重嗎?

你不是懶惰,也不是不敬業,只是身心還來不及「重新上緊發條」。

每一次從假期切回日常,都是一場心理與生理的重新調適。若忽略這段轉換期,不僅影響工作效率,也可能讓自己陷入倦怠與焦慮的惡性循環。

讓采邊帶你認識假期後常見的心理反應、調整節奏的實用策略,以及如何用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,一步一步找回工作的節奏與專注力。

 

一、為什麼假期過後,這麼難進入狀況?

「收假症候群」的心理與生理反應

在心理學上,這類長假結束後的低潮反應,被稱為「收假症候群」(Post-Holiday Syndrome)。它不是一種疾病,而是一種常見的心理調適困難,特別容易出現在假期特別放鬆、或假期與工作差異極大的情況下。

常見表現包括:

  • 睡眠不穩、早起困難
  • 心情低落、易怒、倦怠感強烈
  • 難以專注於工作、學習任務
  • 胃口改變、身體緊繃

這其實是一種「心理落差反應」:從「自由放鬆」切換到「遵循規律」,往往會需要時間,當然,也需要方法。

 

二、從日常節奏開始調整

別急著一口氣恢復 100%,請溫柔對待自己

很多人錯誤地以為,只要假期結束,就該立刻100%回到高效率狀態。但事實是,人需要時間過渡,就像熱身一樣,才不會「心理抽筋」。

✅ 從生活節奏開始重建

  1. 規律作息先調整:即便還無法準時早起,也可以先穩定上床時間,幫助身體逐步恢復節律。
  2. 飲食與水分:假期常有暴飲暴食或晚睡晚吃的習慣,回到日常後,恢復規律進食能讓身體更快穩定下來。
  3. 適量運動:散步、伸展或瑜珈都有助於調節壓力賀爾蒙,讓身心更有「回神感」。

✅ 工作節奏,從熟悉的事開始

  • 優先處理你「最有把握完成的任務」,幫助建立成就感。
  • 安排「緩衝型會議」,讓自己先熟悉工作氛圍。
  • 列出待辦清單,拆解為「三件今天可以完成的小事」,比面對整週的壓力更實際。

 

三、接受自己的情緒,不要逼自己立刻達到狀態

有些人會因為「怎麼假期都休完了,還提不起勁」的想法,進而對自己產生批評。但請記得,情緒不是開關,不會說關就關、說開就開

🌿 用心理學的方式,與自己對話

  • 💬「我現在覺得沒動力,是因為我還在轉換過程,不代表我沒用。」
  • 💬「這是收假常見的心理反應,我可以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來。」

這些自我對話不僅能減少焦慮,也能提升自我同理感,是一種成熟的情緒管理。

你也可以試著在筆記本上寫下:「今天我感受到的情緒是……」,光是辨識與命名情緒,就能減少它對我們的壓迫力。

 

四、設定期待與下一次的「喘息節點」

許多人在假期結束後會有種「生活又歸零」的失落感,好像一切要從頭來過。但與其強調「假期結束」,不如設定下一個能讓自己感到期待的節點。

✅ 創造下一個「小確幸」:

  • 規劃一場週末的放鬆行程
  • 安排一頓與朋友的午餐
  • 設定一個目標:例如這週只要完成三件事、每天走3000步

這些不是逃避,而是幫助自己維持「心理韌性」的小節奏,就像為長跑中的自己設置補水站。

 

五、如果還是提不起勁,也許是該停下來照顧內在的訊號

如果你發現自己不是偶爾的低潮,而是長期出現以下狀況:

  • 長時間對工作提不起勁
  • 睡再多都覺得累,注意力難集中
  • 情緒起伏大、對人際敏感或孤立
  • 明明有休息卻感覺「越來越疲憊」

那麼這可能不只是收假症候群,而是工作壓力、情緒過載或倦怠感的累積。這時候,不妨考慮與專業的心理師聊聊,把心裡的「轉不過來」慢慢釐清。

 

✨ 結語:找到屬於自己的步調,才是真正的前進

每個人重新上緊發條的方式都不同。有人習慣安排縝密的計畫表、有人喜歡喝一杯咖啡、有人會與信任的人說說話。無論是哪一種方式,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,而是你與自己相處的過程。

如果你也正在面對假期結束後的不適、焦慮與情緒起伏,請記得:這不代表你不夠努力,而是你需要時間與支持。

在采靈,我們願意陪你一起慢慢地調整生活節奏、溫柔地照顧你的心理能量,幫助你從混亂中走回穩定,從疲憊中找回動力。重新上緊發條,不是為了加快步伐,而是為了走得更長更穩。

 

📍采靈心理諮商所
想了解更多資訊,或預約諮商服務,歡迎點擊下方連結了解更多。

官方LINE:https://lin.ee/qR6CQy1 
諮商預約表單:https://forms.gle/9XWt68Cd7osfKmi78
地址:桃園市楊梅區楊新北路162號
電話:03-4855730 (分機10)

采靈心理諮商所,陪您重拾神采飛揚的心靈~

延伸閱讀